甲早年喪夫,獨力扶養子女丙、丁、戊,備極辛勞,丙學業有成,留學國外後順利移民國外,丁出嫁富二代生活優渥,甲與小兒子戊居住,年老後均由戊與媳婦己照料生活起居,甲乃委請公證人書立公證遺囑將遺產全數由戊繼承,並遺贈不動產二筆予己,要求丙、丁在公證遺囑上拋棄特留分,丙、丁不敢違逆母親之指示,乃在遺囑上簽名,問:
1.預為拋棄特留分是否有效?
2.甲去世後,丙、丁可否主張遺囑侵害特留分,請求特留分扣減?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444號民事裁定
繼承人拋棄繼承時,當然亦拋棄特留分,該繼承人之繼承權,倘經其以書面向法院合法拋棄,即溯及於繼承開始時而喪失,其應繼分歸屬於其他同一順序之繼承人。至若拋棄特留分,非即拋棄繼承,共同繼承人中有一人拋棄特留分,對其他繼承人之特留分不發生任何影響,是拋棄特留分者,仍不失為繼承人......原審以邱0釧此項拋棄,雖不符合九十七年間修正前之民法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第二項所定拋棄繼承要件,惟已就其應繼財產權向被上訴人及其他繼承人為拋棄之意思表示,應有拋棄所繼承遺產含括特留分之意思;因認邱0釧既已拋棄其特留分,自不得向被上訴人行使特留分扣減權,爰為邱0釧不利之判決,難謂有何違背法令情形。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737號民事判決
按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民法第1194條定有明文。依該法條之立法意旨及見證人之文義觀之,3名見證人於遺囑人為遺囑時,應全程在場與聞其事,以確認遺囑內容係遺囑人之真意,方符代筆遺囑之法定要式。又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固屬事實審法院之職權,惟其採證、認事如與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或證據法則有悖,即難謂非違背法令,當事人自得援為第三審上訴之理由。查許0茗於系爭偵查案件陳稱:是黃侯0榴親自打電話給伊,伊先到黃侯0榴的住處在永福路,是伊一個人,陳0寧、張0茵有無到黃侯0榴的住處伊忘記了等語(見外放偵查影本卷第130頁),復於原審結證稱:作成系爭遺囑之日期,即該遺囑上之日期95年10月3日,地點在黃侯榭榴永福路的家等語(見原審卷㈠第413頁);證人陳0寧於原審經受命法官詢問有無到過黃侯0榴的家時,亦明確答稱:伊只有聽許0茗說過,但伊本人沒有去過等語(見同上卷第364頁)。倘其等證言非虛,則能否謂陳0寧於黃侯0榴為系爭遺囑時全程在場?自非無進一步研求之餘地。凡此攸關系爭遺囑是否符合代筆遺囑法定要式之判斷,原審未遑細究,遽以許0茗書寫系爭遺囑時,事先知悉見證人為陳0寧、張0茵,即推認該2人於系爭遺囑作成時在場見證,已難謂無悖於論理法則。次按民事訴訟採不干涉主義,凡當事人所未聲明之利益,不得歸之於當事人,所未提出之事實及證據,亦不得斟酌之,此觀民事訴訟法第388條之規定自明。被上訴人於原審係主張:依系爭同意書內容,上訴人同意000地號土地由伊單獨繼承,縱侵害特留分,上訴人主張扣減000地號土地違反該同意書內容,上訴人應扣繳其他遺產土地及金錢等語(見原審卷㈡第328頁、第357頁),並未主張系爭同意書係上訴人拋棄特留分扣減權之意思表示。乃原審逕謂系爭同意書係上訴人拋棄特留分之扣減權,且該拋棄之意思表示,經黃侯榭榴傳達於被上訴人,發生上訴人拋棄特留分扣減權之效力,進而為上訴人不利之論斷,依上說明,亦有可議。上訴論旨,執以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918號民事判決
按特留分為繼承人之權利,而非其義務,故特留分之拋棄,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向受扣減之人以意思表示為之即可,不須任何方式。查被上訴人丙○○於知悉邱月裡去世後,仍於九十年十二月十日發函予上訴人表示拋棄對邱月裡之財產繼承權,為原審所認定之事實。則其個別的就其應繼財產權向上訴人為拋棄之意思,是否不能認其有拋棄特留分之意思,即非無疑?又上揭提存金七百十萬元均係以邱0城、邱0裡、邱0森、邱0惠、蔡邱0欗、甲○○六人之名義提存(見第一審卷(一)第一九一至一九四頁),欲行領回上揭提存金,似須由邱0城、邱0裡之繼承人全體及其餘四人名義為之,果爾,上訴人發函要求被上訴人丙○○配合領取,能否即認上訴人係認丙○○未拋棄特留分之權利。原審未遑推闡明晰,逕以被上訴人丙○○未依法定方式向法院為拋棄繼承之意思表示,前揭存證信函所為拋棄繼承權之意思表示自屬無效,進而認被上訴人丙○○未拋棄特留分,自欠允洽。末查被上訴人等與邱0裡因家產糾紛,多所爭執,並一再纏訟,證人蔡邱碧欗又證稱:其母已表示不將財產分配予乙○○、丙○○、丁○○和邱瓊英等詞。則被上訴人是否未構成對於被繼承人邱月裡有重大之侮辱情事而喪失繼承權,亦滋疑義。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家上更一字第11號民事判決
㈠、按繼承人拋棄繼承權,應於知悉其得繼承之時起3個月內,以書面向法院為之,此觀諸民法第1174條第2項規定自明。是繼承權之拋棄為法定要式行為,須具備「書面」及完成「向法院為之」之行為,始生拋棄繼承之效力,惟繼承人於繼承遺產後,拋棄因繼承而取得之財產權,仍非法所不許。又按特留分為繼承人之權利,而非其義務,故特留分之拋棄,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向受扣減之人以意思表示為之即可,不須任何方式。
㈡、查陳0宏等3人於陳邱信去世後之103年2月10日、同月12日,簽立拋棄繼承權同意書(下稱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均表示:「一所有權人陳0信已死亡,所遺遺產繼承人陳0淳/陳0杰即陳0宏/陳0郎為第一順位或代位繼承人,是以特依民法壹千壹百柒十肆條規定拋棄繼承權。二願意無條件備齊身分證明文件、印鑑證明、印鑑章等,提供辦理法院拋棄或交由地政士辦理,絕無異議,特立此書為憑。」等語(見原審卷一第133、134頁、卷三第24頁),並分別將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交付予上訴人本人或上訴人之配偶曾0姬等情,為陳0宏等3人所是認(見本院卷一第103頁、第105頁),可見系爭拋棄繼承權同意書固不符合民法第1174條第2項所規定之拋棄繼承法定要件,而不足生拋棄繼承之效力,惟依舉重以明輕之法理,仍應認陳0宏等3人已就其等因繼承而取得之財產權向上訴人為拋棄之意思表示,依上開說明,自應認其有拋棄所繼承遺產(包含特留分)之意思。且斟酌上述陳0宏等3人簽立切結書,自上訴人取得金錢補償等行為,可徵其等對於拋棄特留分之法律效果知之甚詳,從而陳0育宏等3人主張:伊並不知簽立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就等同拋棄特留分,法院不能僅因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上記載「拋棄」,就認為伊是「拋棄」權利云云,尚非可採。陳0淳又抗辯其非在上訴人本人面前簽立拋棄繼承權同意書,不生效力云云,惟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向受扣減之人拋棄特留分,固係有相對人之單獨行為,應向他方以意思表示為之,始生效力,然陳0淳既坦言自己係因受上訴人之配偶曾0姬要求而簽立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交予曾0姬,參以上訴人事後於原審審理期間,亦確已提出陳0淳所親簽之書面文件,可見陳0淳以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所發出之書面意思表示,確已到達上訴人而發生效力。陳0淳抗辯其所當初簽立拋棄書面文件並非係在上訴人面前所為,故不生效力云云,尚無可取。再繼承財產權利之拋棄乃係個別繼承人所為之單獨行為,而所謂單獨行為則係法律上得依當事人一方之意思表示而成立之法律行為,無必由全體繼承人合一確定或共同行使之必要,且拋棄繼承權與拋棄因繼承而取得之財產權二者要件並不相同,拋棄因繼承所取得之財產利益時,無須依民法第1174條第3項規定踐行書面通知程序。陳0宏等3人抗辯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係伊未經全體繼承人同意所為,且未經通知其他繼承人知悉,又不屬遺產分割協議,自屬無效云云,仍非可採。陳0宏等3人再抗辯: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之內容業遭竄改,其中「陳0信」部分係事後填寫,而「若於往生後」則改為「已死亡」,意義均與原內容有所不同云云。然上開拋棄繼承同意書之簽立時間分別為103年2月10日、同月12日,顯均係簽署在被繼承人陳0信已死亡之後,是不論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上所載文字「陳0信」或「若於往生後」有無更改,均不影響陳0宏等3人以上開拋棄繼承同意書對外傳達拋棄因繼承而取得之財產權之意思。陳0宏等3人復抗辯:上訴人迄未支付完全對價予陳0信之全體繼承人,伊自得以遭詐欺為由撤銷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之意思表示云云,然陳0宏等3人並未舉證證明上訴人當初究係如何蓄意施用詐術訛騙陳0宏、陳0淳、陳0郎簽立系爭拋棄繼承同意書之情事,則其等自不得依民法第92條第1項規定為撤銷。從而,上訴人據以抗辯被上訴人陳育宏等3人均已拋棄其特留分,應屬有據。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9年度重家繼訴字第8號民事判決
㈠家產分取同意書之性質
1.按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民法第98條定有明文。惟解釋契約,固須探求當事人立約時之真意,不能拘泥於契約之文字,但契約文字業已表示當事人真意,無須別事探求者,即不得反捨契約文字而更為曲解;契約應以當事人立約當時之真意為準,而真意何在,又應以過去事實及其他一切證據資料為斷定之標準,不能拘泥文字致失真意。
2.依家產分取同意書所載「立書人同意母親陳簡0妹提出現有存款、現金依母親遺囑先行分配給女兒取得,男兒部分俟母親百年後再分取。其分配情形如下:一、女兒周陳0嬌、翁陳0嬌、鄧陳0嬌及陳0貞等四人每人分取新台幣伍拾萬元整。領取人簽收:……共計新台幣貳佰萬元。男兒陳0明、陳0明及陳0明等3人可分取之母親分給女兒後之餘額,俟母親百年後再行分取。二、母親百年後,立書人全部同意依母親遺願將全部遺產分配給其男孫,立書人全體同意放棄特留分請求權是實,以上恐空口無憑,特立家產分取同意書日後為憑。此致母親陳簡0妹存鑒」,並經被繼承人陳簡0妹全部子女即斯時被繼承人陳簡0妹之全體繼承人簽名(見本院卷一第138頁),且為原告所不爭執(見本院卷二第86頁背面),而被繼承人陳簡0妹於此之前即立有系爭遺囑,其全體繼承人嗣後簽署前開內容之家產分取同意書,同意按照被繼承人陳簡0妹之系爭遺囑分配取得被繼承人陳簡0妹之遺產,依該家產分取同意書之真意,顯係被繼承人陳簡0妹之繼承人預就被繼承人陳簡杏妹死亡後之遺產為分配,且已意思表示合致,核其性質,屬被繼承人陳簡0妹之繼承人就被繼承人陳簡杏妹之遺產預為遺產分割協議,與拋棄特留分請求權係無相對人之單獨行為不同,尚不因家產分取同意書上載有「立書人全體同意放棄特留分請求權」等語,即謂係原告單純預為特留分請求權之拋棄,首堪認定。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1年度重家上字第3號民事判決
按應得特留分之人,如因被繼承人所為之遺贈,致其應得之數不足者,得按其不足之數由遺贈財產扣減之;受遺贈人有數人時,應按其所得遺贈價額比例扣減,民法第1225條固有明文。惟特留分受侵害之繼承人據此可得行使之扣減權,並非不得由權利人予以拋棄或讓步。換言之,繼承人雖依被繼承人以遺囑所為贈與,致其應得特留分之數不足,但該繼承人對遺贈乙事已表示同意,且與其他全體繼承人就遺產達成分割協議,自應解為該繼承人已拋棄關於侵害特留分之扣減權,不得再反於其先前之表示,猶為特留分扣減權之行為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11年度家繼訴字第2號民事判決
本件原告既與其餘繼承人於110年5月17日就被繼承人遺產中之不動產與存款、現金部分,以分割繼承協議書達成分割協議,而同意被告受贈系爭房地,嗣又於同年8月1日(協議成立之日應以最後一名繼承人即訴外人沈瑞昌同意之日為準),就存款部分以新協議變更舊協議而重新為分配,則依前開所述,原告於協議達成時,自已拋棄關於侵害特留分之扣減權,不得再反於先前之表示。至上開分割繼承協議書及110年8月1日就存款部分之新協議,是否有得撤銷或失效之原因,訴外人沈瑞昌是否已按約履行,核屬原告得否另依該等協議對訴外人沈瑞昌主張契約權利,而無解於原告已拋棄特留分扣減權之事實。是以,本件原告既已拋棄特留分扣減權,則其主張被告所受遺贈侵害其特留分,請求被告返還750,630元及相關利息,為無理由。
預為拋棄特留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重家繼訴字第29號民事判決
被告主張原告二人早已知悉系爭房地將由被告單獨繼承,20多年來均未有爭執,並在繼承開始後,同意被告依照系爭遺囑指定之分配方式執行,已有拋棄特留分權之意思表示,自不得再行使扣減權等語,並提出108年1月25日錄音光碟及譯文為憑(見本院卷一第319至320頁、第611頁)。按特留分扣減權,係為應得特留分之繼承人利益而存在,得行使扣減權之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固得拋棄對於受利益之其他共同繼承人之扣減權。惟查,系爭遺囑於遺囑人林余淑瑜108年1月16日死亡時,始發生效力,在繼承開始前,遺產價值總額尚屬不明,原告實無從知悉特留分遭侵害並行使扣減權,自不得僅以原告此前未有反對之意思表示,遽認渠等有默示預為拋棄特留分扣減權之意思表示。而依被告所提錄音譯文內容,兩造於108年1月25日討論林余淑瑜之遺產繼承事宜時,原告林0華固有稱:「……我的原則就是到現在還是要讓媽媽開心,她寫什麼我就怎麼做……本遺囑由次子林0傑執行,現在給你執行,你就開始辦,那到時候辦完就拿來給我們……臺中那間房子就是她要給0傑的,這從很早就沒有爭議,這之前爸爸就跟我說,爸爸從過世就說到現在,阿嬤的意思嘛,所以這從頭到尾都沒有爭議,這個就是你的,你去處理嘛……」等語,同時表示會再與會計師和律師討論,一切依法行事。從上開對話內容觀之,尚不能明確認定原告林0華有拋棄特留分之意思表示,被告執此抗辯原告已拋棄特留分之扣減權云云,自屬無據。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6年度家訴字第35號民事判決
3.按特留分乃為繼承人之權利,故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後欲拋棄特留分,當無不許之理,此參民法第1225條規定繼承人得行使扣減權,即是否行使,概由繼承人自行斟酌,故其考量自身利害,決定不予行使扣減權以回復特留分,甚或藉由拋棄繼承以間接放棄特留分,均無不可,由此即知繼承開始後之拋棄特留分,乃為法律所許。惟如前述,特留分既係寓有考量家族制度及親屬扶養,而對繼承人處分財產所設之限制,是若於繼承開始前,即准繼承人預為拋棄特留分,難保繼承人因思慮不周,僅審酌當前之因素,未預慮將來繼承開始後之經濟、扶養、親屬等狀況,而預為拋棄特留分,以致於拋棄特留分後,因情事變更,卻因拋棄特留分,所繼承財產不足法定特留分之比例,而自陷經濟困頓之窘況,並衍生親屬、經濟之問題,故就此而言,預為拋棄特留分,其效力實值存疑。反之,於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本得審酌現有條件,以決定是否主張特留分,尚無因預為拋棄特留分所衍生問題之虞。
4.且繼承權與特留分,雖就繼承人得繼受之應繼財產範圍有別外,就其均係因一定親屬關係所生之財產上之權利,且均於被繼承人死亡時始開始,均無不同。而預為拋棄繼承,因係於繼承開始前預為拋先繼承,難認有效,業為最高法院所採認,則關於預為拋棄特留分,既亦屬繼承開始前預為拋棄,於繼承開始前,既無現實之繼承權,亦無現實之特留分權,自亦不許於繼承開始前為拋棄。
5.依上所述,從民法設立特留分之性質、目的,及與拋棄繼承權性質相比較,關於預為拋棄特留分之行為,應屬無效。茲原告於85年6月14日所立切結書,雖非預先拋棄繼承,然其性質既為預先拋棄特留分,則原告於切結書所為拋棄系爭417之2地號土地應繼分之意思表示,應屬無效,被告以原告既已書立切結書聲明放棄系爭417之2地號土地之應繼分,即不得再以被繼承人沈方甘之遺囑侵害原告之特留分,並據以行使扣減權等語,尚屬無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