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書立自書遺囑將遺產全數由長子乙繼承,甲死亡後乙持自書遺囑向地政事務所辦理繼承登記,將不動產登記為自己所有,其他繼承人丙、丁、戊認為遺囑侵害特留分,因而行使特留分扣減權,並向法院提起特留分扣減權訴訟,要求將遺囑侵害特留分部分回復為公同共有,並按照特留分分割遺產。問甲可否主張不塗銷繼承登記,改以金錢補足侵害特留分部分?
承上,若自書遺囑記載「侵害特留分部分,由長子甲以現金補足」情況有無不同?
法律規定
民法第1225條規定:「應得特留分之人,如因被繼承人所為之遺贈,致其應得之數不足者,得按其不足之數由遺贈財產扣減之。受遺贈人有數人時,應按其所得遺贈價額比例扣減。」
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11號民事判決
按應得特留分之人,如因被繼承人以遺囑指定遺產分割方法,依遺囑內容實施結果,致其應得之額不足特留分時,特留分被侵害之繼承人,得類推適用民法第1225條規定,行使特留分扣減權,該扣減權性質上屬物權之形成權,而應得特留分之人行使扣減權,與正當繼承人行使繼承回復請求權之法律效果相類似,可類推適用同法第1146條第2項規定,以知悉特留分權被侵害時起算2年之除斥期間。所謂知悉特留分權因遺囑指定分割方法而受侵害,係指知悉其特留分權因遺囑內容之履行,因而受有損害而言,非謂自知悉遺囑內容時起算。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197號民事判決
按應得特留分之人,如因被繼承人所為之遺贈,致其應得之數不足者,得按其不足之數由遺贈財產扣減之。受遺贈人有數人時,應按其所得遺贈價額比例扣減,民法第1225條定有明文。惟特留分為被繼承人必須遺留其財產之一部分於其繼承人之比例,為繼承人最低限度之法定應繼分,係概括存在於被繼承人之全部遺產上,並非具體存在於各個特定標的物,扣減權利人對扣減義務人行使扣減權,扣減之效果即已發生,其因而回復之特留分乃概括存在於全部遺產,並非具體存在於各個標的物上,與應有部分乃各共有人對於具體物之所有權在分量上應享有之部分者,有所不同。是扣減權經行使後,於侵害特留分部分失其效力,因而回復之特留分自仍概括存在於所有遺產上,非謂該特留分即易為應有部分,存在於各具體之標的物上,無從於該遺贈標的物具體區別侵害之應有部分範圍為何。基此,扣減權經行使後,特留分權利人為排除遺贈登記對其所有權之妨害,即有請求塗銷全部遺贈登記之必要。又該回復之特留分亦非轉換為按應繼財產價值計算之金錢,原則上除經特留分權利人之同意外,受遺贈人不得以價額補償而免負其返還原物之義務。再遺囑違反特留分規定,與特留分被侵害,二者法律概念意義不同。違反特留分者,為立遺囑人,侵害特留分者,則係受遺贈人或受益之繼承人。倘遺囑內容未被履行,自無現實特留分權利被侵害而得行使特留分扣減權可言。準此,於遺贈履行前發生再轉繼承,由再轉繼承人繼承原繼承人(再轉被繼承人)之應繼分後,因遺贈之履行致侵害該再轉繼承人之特留分時,由於扣減權之形成效力不及於特留分同受侵害卻未行使扣減權之其他再轉繼承人,該再轉繼承人自得單獨對受遺贈人行使其扣減權,不因再轉繼承人有數人而須共同行使。原審本於採證、認事及適用法律之職權行使,綜據相關事證,合法認定被上訴人基於繼承、再轉繼承陳聰寶遺產之應繼分為1/3,特留分為1/6,系爭遺贈登記已侵害被上訴人之特留分,因以上揭理由,為不利上訴人之判決,經核於法並無違誤。上訴論旨,猶以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之職權行使暨其他與判決基礎無涉之理由,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109年度家繼訴字第100號民事判決
按被繼承人以遺囑為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者,繼承人就遺產之分割自應受該遺囑所指定分割方法之拘束,倘被繼承人因以遺囑指定遺產分割方法致特留分權利人應得之額不足特留分時,特留分扣減權利人固得行使扣減權,然不得再就扣減義務人依遺囑指定分割方法所取得之遺產部分,主張有公同共有權存在,而應請求扣減義務人以金錢補足其不足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8年度重家上更二字第1號民事判決
按「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或託他人代定者,從其所定。」、「遺囑人於不違反關於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民法第1165條第1項、第1187條分別定有明文。準此,有關遺產之分割,原則上尊重遺囑人之意思。就被繼承人遺囑指定之範圍及方法,依其指定方法分割,如有侵害繼承人特留分部分,則以價額計算補償受侵害者,一來尊重被繼承人之本意,貫徹被繼承人遺志,另一方面,特留分受侵害者亦得到補償,實為兩全之方式。被上訴人主張,應採原審判決所示方案,即編號2、3土地採原物分割,由伊取得南邊土地,北邊由上訴人取得,編號1則按上訴人4分之3、被上訴人4分之1比例保持共有云云,此項分割方案違反系爭遺囑之意思,與上開法文意旨不合,尚難遽採。學者雖著文主張於遺囑有違反特留分之情況時,就被侵害特留分之繼承人訴請分割遺產時,應採原物分割之方式,較能保障特留分被侵害之繼承人云云,惟綜觀該文意旨,係因若不採原物分割而當然以金錢補償,因「實務上目前在估算遺產中的不動產之價值時,均使用國稅局核定的遺產數額為標準,國稅局對於遺產中的土地係以公告土地現值為準,房屋以評定標準價格為準。但長久以來土地經濟學者的研究均顯示,公告土地現值不到市價之一半。如此倘若法院將因扣減而回復者轉化成金錢補償,將過度有利於取得不動產之繼承受益人,對特留分受侵害之其他共同繼承人不公平」(黃詩淳,遺囑處分與特留分扣減之實務發展,本審卷第203-204頁)。本院就此缺失,已經兩造之同意,以本院言詞辯論終結前不久囑託鑑價機構依市價鑑價,兩造亦同意依該鑑價結果估算不動產之價值,自不發生該文所指以公告現值計算顯不公平之事。至於被上訴人基於維護父親遺產之心意,恐父親遺產遭上訴人處分殆盡,要求原物分配,既與父親之遺囑意思不合,被上訴人此項原物分配之主張,尚非可採。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267號民事裁定
按繼承人於不違反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又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者,從其所定,此關民法第1165條、第1187條規定自明。是遺囑指定分割之方法違反特留分規定者,僅特留分被侵害人得依民法第1225條規定行使扣減權,分割方法原則上仍從遺囑所定。是被上訴人訴請分割遺產,應依系爭遺囑為分割,至陳0雲及蔡0婷等3人因特留分受侵害,行使特留分扣減權,則應由其餘繼承人按應繼分比例自附表編號20至22存款補足,系爭遺產應分割如附表「裁判分割方法欄」所示等情,指摘其為不當,並就原審已論斷者,泛言未論斷,而非表明該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並具體敘述為從事法之續造、確保裁判之一致性或其他所涉及之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重要性之理由,難認其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0年度家上字第15號民事判決
㈠按繼承人於不違反特留分規定之範圍內,得以遺囑自由處分遺產,又被繼承人之遺囑,定有分割遺產之方法者,從其所定,此觀民法第1165條、第1187條規定自明。是遺囑指定分割之方法違反特留分規定者,僅特留分被侵害人得依民法第1225條規定行使扣減權,分割方法原則上仍從遺囑所定(參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267號民事裁定)。次按分割共有物之訴,法院定分割方法,本有自由裁量之權,不受當事人聲明或主張之拘束,如未採原告所主張之分割方法,並非其訴為一部無理由,無庸為駁回原告其餘之訴之判決(參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482號民事判決)。
㈡系爭遺囑既已指定楊蔡0金所遺如附表一、二所示之遺產之分割方式,依上開說明意旨,就經系爭遺囑指定分割方法之該部分遺產,自應依系爭遺囑指定之方法為分割。故楊桂誠主張該部分遺產,應採分別共有之分割方式,顯無可採。爰依系爭遺囑指定之方法,將楊蔡0金所遺如附表一、二所示之遺產,分割如附表一、二分割方法欄所示。又依民法第1150條前段規定,關於遺產管理、分割及執行遺囑之費用,由遺產中支付之。故就楊0嘉所支付上開遺產必要費用共計312萬4,479元,應先由上開遺產支付,兩造再就其他遺產餘額為分割(參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43號民事判決)。爰將楊蔡0金所遺如附表三所示之遺產價值共計141萬9,196元,分割由楊0嘉單獨取得,憑以支付楊0嘉所支付上開遺產必要費用。因該部分遺產價值並不足以支付楊0嘉所支付上開遺產必要費用,就不足之170萬5,283元(312萬4,479-141萬9,196)部分,應由除楊0慧外之其餘兩造,各依實際分割取得之遺產價值比例,分擔上開遺產必要費用(計算方式詳如附表四計算方法之說明所載;至楊千慧則因未行使特留分扣減權,且未實際分割取得如附表一至三所示之遺產,故無庸分擔)。經交互計算後,爰就楊濟維、楊濟嘉應分別以現金補償楊0誠、楊0如不足之特留分數額,及楊0維應補償楊0嘉所支付之上開遺產必要費用數額部分,判決如附表四所示(計算方式詳如附表四計算方法之說明所載)。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家上字第277號民事判決
又特留分之扣減,固以返還現物為原則,侵害特留分之人得否以價額補償代之,法無明文。依民法第1條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所謂法理,乃指法條中未揭示,而由法律根本精神演繹而得之法律一般原則,為事務本然或應然之理,以公平正義進行調和社會生活相對立的各種利益為任務;經由法理的補充功能得以適用包括制定法內之法律續造(如基於平等原則所作之類推適用)及制定法外之法律續造(如超越法律計畫外所創設之法律規範)(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736號判決意旨參照)。參諸民法第830條第2項、第824條第3項「公同共有物之分割,以原物為分配時,共有人中有未受分配或不能按其應有部分受分配者,得以金錢補償」規定所揭示尊重各共有人之個人利益及充分發揮共有物之利用效益之旨趣,符合事物本質及公平正義原則,應可引為法理適用之。是以在特留分權利人行使特留分扣減權之情形,考量上開遺產分割亦得以金錢補償之法理,並為尊重被繼承人即立遺囑人之意思,及尊重其指定之繼承人取得特定標的物之完整權利,且特留分原係以遺產之一定比例保障繼承人,如其已充分取得特留分之價額,其權利已獲完足保障。本院審酌上情,並參酌被上訴人亦同意以金錢補償方式為之(見本院卷第423頁),認慶0厚如附表1所示遺產,應分割如附表1「本院分割方法」欄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