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1、乙1、丙1、丁1為毒友,合資購買毒品,並由甲1向藥頭購得毒品後分予乙1、丙1、丁1施用,問甲1之行為該當何罪?
甲2、乙2、丙2、丁2為毒友,某日乙2、丙2、丁2向甲2購買毒品,但甲2手頭上無現貨,乃代為向上游調貨,問甲2之行為該當何罪?
甲3、乙3、丙3、丁3為毒友,某日與乙3、丙3、丁3聚會,興致一來,欲施用毒品,甲3乃將向上游購得之毒品原價轉讓乙3、丙3、丁3,問甲3之行為該當何罪?
甲4、乙4為毒友,甲4委請乙4向共同之上游購買毒品,乙4購得毒品後交付甲4,問乙4之行為該當何罪?
法律規定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規定;「(第1項)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得併科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第3項)製造、運輸、販賣第三級毒品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第4項)製造、運輸、販賣第四級毒品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第5項)製造、運輸、販賣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第6項)前五項之未遂犯罰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8條規定;「(第1項)轉讓第一級毒品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轉讓第二級毒品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七十萬元以下罰金。(第3項)轉讓第三級毒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第4項)轉讓第四級毒品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第5項)前四項之未遂犯罰之。(第6項)轉讓毒品達一定數量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其標準由行政院定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8條規定;「(第1項)施用第一級毒品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項)施用第二級毒品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864號刑事判決
按以營利之意圖,而交付毒品與他人,並收取對價者,應論以販賣毒品罪;苟非基於營利之意圖,而以原價或低於原價有償轉讓毒品與他人者,僅得以轉讓毒品罪論處;若無營利之意圖,僅基於幫助施用毒品者取得毒品之目的,而出面代購,或合資購買,並分攤價金、分享毒品者,則屬應否成立施用毒品罪或其幫助犯之範疇,三者行為互殊,且異其處罰。原判決認定被告受張0成之委託,代為購買海洛因或安非他命之事實,係依憑被告之部分自白、證人張0成之證詞及通訊監察譯文為論斷之根據。其中關於被告代購毒品,究係基於營利之意圖,抑僅基於幫助張0成施用毒品之目的?此乃原審取捨證據及證據證明力判斷職權之合法行使,其所為判斷,尚無悖乎一般經驗及論理法則,自不得指為違法。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357號刑事判決
無償受他人委託,代為購買毒品交付委託人,以便利、助益委託人使用者,為幫助施用,其行為人於購入毒品之初,即係為委託人而持有該毒品,並非購入後始另行起意,交付而移轉毒品之所有權予委託人;另轉讓毒品或禁藥,則係指原未受他人委託而基於為自己之意思購買後,始起意將其所有之毒品,以移轉所有權之意思交付他人之情形。二者固有區別,然必非出於營利之意圖,否則,即屬販賣行為。原判決事實認定上訴人與張0誠等多人交易海洛因,均係於張0誠等多人前來購買時,當場交付海洛因並收取價款而完成交易,並非先受張0誠等多人委託後始依委託購入海洛因,此亦為上訴人所是認,是上訴人本件毒品交易行為,顯非幫助施用。再者,治安機關對於轉讓與販賣毒品之犯罪行為,無不嚴加查緝,苟非為牟利,當無甘冒刑事訴追之風險而轉讓毒品予他人,尤以本件上訴人與張0誠等人之毒品交易,多係於上訴人住處,經由窗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業據張0誠、黃0禕、羅0偉及吳0炳等供明,足徵上訴人與彼等間並無特殊交誼,上訴人若非為圖利,何致轉讓毒品予彼等,計達十五次之多,原判決因認上訴人本件海洛因交易,係出於營利意圖,核與客觀上之經驗及論理法則並無違背。上訴意旨未具體指摘原判決採證認事及所為論斷違背如何之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徒憑己見,任意指摘,且仍為單純之事實爭執,自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要件。依上揭說明,本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4333號刑事判決
受施用毒品者委託,代為向販售毒品者購買毒品後,交付委託人以供施用,並收取價款,與受販售毒品者委託,將毒品交付買受人,並收取價款,二者同具向毒販取得毒品後交付買受人並收取代價之行為外觀,其固因行為人主觀上,究與販售者抑或買受人間有意思聯絡,而異其行為責任,單純意在便利、助益施用而基於與施用者間之意思聯絡,為施用者代購毒品之情形,僅屬幫助施用,若意圖營利,而基於與販售者間之犯意聯絡,代為交付毒品予施用者,始為共同販賣,然販毒之人,不論大、小盤商、零售,甚或臨時起意偶一為之者,莫不意圖營利,又毒品交易亦不必然以現貨買賣為常態,毒品交易通路賣方上、下手間,基於規避查緝風險,節約存貨成本等不一而足之考量,臨交貨之際,始互通有無之情形,亦所在多有,故毒販與買方議妥交易後,始轉而向上手取得毒品交付買方,不論該次交易係起因於賣方主動兜售或買方主動洽購,毒販既有營利意圖,尚非可與單純為便利施用者乃代為購買毒品之情形等同視之,而均論以幫助施用罪,二者之辨,主要仍在營利意圖之有無,不可不慎,俾免輕啟販毒者行險僥倖之機。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988號刑事判決
受施用毒品者委託,代為向販售毒品者購買毒品後,交付委託人以供施用,並收取價款,與受販售毒品者委託,將毒品交付買受人,並收取價款,二者同具向販賣毒品者取得毒品後交付買受人並收取代價之行為外觀,其固因行為人主觀上,究與販售者抑或買受人間有意思聯絡,而異其行為責任,單純意在便利、助益施用而基於與施用者間之意思聯絡,為施用者代購毒品之情形,僅屬幫助施用,若意圖營利,而基於與販售者間之犯意聯絡,代為交付毒品予施用者,始為共同販賣,然販毒之人,不論大、小盤商、零售,甚或臨時起意偶一為之者,莫不意圖營利,又毒品交易亦不必然以現貨買賣為常態,毒品交易通路賣方上、下手間,基於規避查緝風險,節約存貨成本等不一而足之考量,臨交貨之際,始互通有無之情形,亦所在多有,故毒販與買方議妥交易後,始轉而向上手取得毒品交付買方,不論該次交易係起因於賣方主動兜售或買方主動洽購,毒販既有營利意圖,尚非可與單純為便利施用者乃代為購買毒品之情形等同視之,而均論以幫助施用罪,二者之辨,主要仍在營利意圖之有無。上訴人與張0君既無任何特殊情誼,上訴人竟甘冒刑責風險,先至「小羅」所在處所取得毒品後,即騎車前往約定地點交付毒品予張文君,再將張0君交付之價金交予「小羅」,並自「小羅」處賺得免費取得愷他命施用之利益,顯見上訴人與「小羅」主觀上確有販賣營利之意圖,客觀上亦有賺取利潤之事實,原判決已詳敘其憑據及理由,核其論斷與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無違,亦無理由不備之違法。上訴意旨(三)仍指稱上訴人係代購非販賣,洵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3287號刑事判決
查販毒之人,不論大、小盤商、零售,甚或臨時起意偶一為之者,莫不意圖營利,又毒品交易亦不必然以現貨買賣為常態,毒品交易通路賣方上、下手間,基於規避查緝風險,節約存貨成本等不一而足之考量,臨交貨之際,始互通有無之情形,亦所在多有,故販毒者與買方議妥交易並取得價金後,始轉而向上手取得毒品交付買方,不論該次交易係起因於賣方主動兜售或買方主動洽購,販毒者既有營利意圖,尚非可與無營利意圖,而單純為便利施用之人,乃代為購買毒品或合資等幫助施用之情形等同視之,其間之差別,主要仍在營利意圖之有無。至於販毒者意圖營利所欲謀取之利益,不限於價差或量差,且其欲謀取利益之多寡,及其實際上是否已經獲利,均非所問。原判決根據李0鏮始終未見到上訴人所稱之朋友或上手,李0鏮與上訴人間之互動關係,其二人對話內容及見面交易之時間、方式等所顯示之情況,認定上訴人前揭犯行係有營利意圖之販賣行為,而非單純調貨,所為之推理論斷,無違經驗、論理等證據法則,亦無理由矛盾、不備或與卷內證據不符之違法可言。況依原判決依卷內資料所引據之上訴人供述,上訴人係自承其交付予李0鏮之物確為愷他命無誤,核與李萬鏮此部分證述相吻合。而劉0源、崔0皓於第一審係就其等各自是否有向上訴人購買愷他命之互動情形為證述(見第一審卷第97至129頁),與上訴人販賣愷他命予李0鏮之認定無涉。相關上訴意旨,係置上述補強證據之作用於不顧,持已為原判決指駁之陳詞再事爭辯,並對於事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與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之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或非依卷內資料執為指摘,均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120號刑事判決
按所謂合資、代購、調貨行為是否構成販賣,自應視被告在買賣毒品過程中之交易行為特徵而定,即其究係立於賣方之立場,向上游取得貨源後以己力為出售之交易,抑或立於買方立場,代為聯繫購買加以判斷。若被告接受買主提出購買毒品之要約,並直接收取價金、交付毒品予買主,自己完遂買賣的交易行為,阻斷毒品施用者與毒品提供者的聯繫管道,縱其所交付之毒品,係其另向上游毒販所取得,然其調貨行為仍具有以擴張毒品交易而維繫其自己直接為毒品交易管道之特徵,自仍屬於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規定之販賣行為,因上游毒販與買主間並無直接關聯,無從認係立於買方立場,為買主代為聯繫購買毒品,該毒品交易行為,自僅屬被告自己一人之單獨販賣行為。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規定之販賣毒品罪,係以行為人意圖營利而為販入或賣出毒品之行為,為其要件。至於其實際上是否因而獲利,以及所獲之利益是否為現金,或其利益係來自販入上游之購入金額、毒品數量折扣,或賣出予下手賺取差價,均非所問,如獲得物品、減省費用等亦均屬之。原判決本此見解,認定上訴人意圖營利而販賣第一、二級毒品,已於事實欄明白認定,且在理由貳、二、(二)敘明:上訴人與劉0逢3次毒品交易,均係由上訴人接受劉0逢提出購買毒品之要約,並事先或同意事後收取價金,直接交付毒品,由其完遂毒品的交易行為,劉0逢與上游之伍0龍並無直接聯繫管道,縱上訴人所交付毒品是另向伍0龍取得,仍屬其自行販賣毒品之行為;且販賣毒品之刑責甚重,若無利可圖,當不致輕易將持有毒品交付他人。況第一級毒品海洛因、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價格不貲、物稀價昂,並無公定之價格,販賣之人從價差或量差中牟利方式雖異,其意圖營利之非法販賣行為則一,茍無任何利益可圖,上訴人實無甘冒重罪風險,販賣海洛因、甲基安非他命予劉0逢,是依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判斷,堪認上訴人係藉由販賣毒品從中牟利等旨之其所憑證據及理由(見原判決第4至6頁)。原判決依此論以上訴人販賣第一、二級毒品罪刑,於法核無違誤。上訴意旨徒憑己意再事爭辯,而為不同法律之評價,並指原判決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自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之合法第三審上訴理由。
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4033號刑事判決
毒品之交易,不以現貨買賣為限,基於規避查緝風險,節約存貨成本等不一而足之考量,臨交貨之際,毒品交易通路賣方上、下手間始互通有無之情形,所在多有。故賣方與買方議定後,才向上手覓取毒品交付,不論該次交易係起因於賣方之積極兜售,或買方之主動洽購,賣方既有營利意圖,即難與幫助他人施用而出面代購毒品或單純轉讓毒品等犯罪模式相提並論。原判決已載敘上訴人如何具有獲取利潤之主觀意圖,顯無從成立幫助施用毒品罪等旨(見原判決第8頁第26行至第9頁第10行),就其取捨證據判斷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詳加論述,尚無理由不備之違法情形。且上訴人於行為當時,與邱○慧僅為前男女朋友關係,顯見雙方感情已趨平淡,不復存在特殊情誼;上訴人竟甘冒刑責風險而出面與邱○慧交易毒品咖啡包,並收取1000元之價款,顯見上訴人主觀上確有販賣毒品以營利之意圖;無論上訴人在與邱○慧通訊時提及其須另向他人調貨乙情是否屬實,依上開說明,亦無礙於販賣毒品罪之成立。上訴意旨徒憑自己之說詞,主張其所為較近似於為施用者代購毒品之情形,屬有償轉讓或幫助施用等語;不僅有別於上訴人先前所稱只是販賣電子菸主機予邱○慧之辯解,亦係就原判決已明白論斷之事項,持憑己見,而為不同之評價,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