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婚後感情不睦,嗣甲外遇,將其名下財產陸續移轉至小三丙名下,問乙該如何主張,以免權益受損?
按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民法第1020條之1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此乃因依民法第1030條之1規定,夫或妻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對雙方婚後剩餘財產之差額,固有請求分配之權,惟如夫或妻之一方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所有之婚後財產為無償行為,致有害及法定財產制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如無防範之道,婚後剩餘財產差額分配容易落空,爰參酌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之精神增訂同法第1020條之1規定,此為民法於91年6月26日增訂上開規定之立法理由所明揭。
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家上字第122號民事判決
按依民法第1030條之1規定,夫或妻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對雙方婚後剩餘財產之差額,固有請求分配之權,惟如夫或妻之一方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所有之婚後財產為無償行為,致有害及法定財產制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如無防範之道,婚後剩餘財產差額分配容易落空,爰參酌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之精神增訂同法第1020條之1規定,此為民法於91年6月26日增訂上開規定之立法理由所明揭。立法者對於夫或妻之一方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既已增訂上開第1020條之1賦予撤銷權,未一併參照同法第244條第4項之規定,令受益人或轉得人負有回復財產原狀之義務,此對於該方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之保護未盡周全,非惟與前開增訂意旨旨趣有違,更有害於交易安全,應係立法者立法時因疏略而產生之法律漏洞。既有與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後,於有必要時命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財產權之同一基礎,應類推適用同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以填補該漏洞。(與本件相同法律見解之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0年度重家訴字第20號)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08年度家訴字第7號民事判決
按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但為履行道德上義務所為之相當贈與,不在此限。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以受益人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民法第1020條之1定有明文。次按依民法第1030條之1規定,夫或妻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對雙方婚後剩餘財產之差額,固有請求分配之權,惟如夫或妻之一方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所有之婚後財產為無償行為,致有害及法定財產制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如無防範之道,婚後剩餘財產差額分配容易落空,爰參酌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之精神增訂同法第1020條之1規定,此為民法於91年6月26日增訂上開規定之立法理由所明揭。可知民法第1020條之1規定係為使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得以真正落實,為保護尚未具體發生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而設之特別規定,乃屬期待權之保護,故為免夫妻一方濫用此撤銷權,並使法律關係早日確定,民法第1020條之2亦設有縮短其除斥期間之規定。又立法者對於夫或妻之一方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既已增訂上開民法第1020條之1規定賦予撤銷權,未一併參照民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令受益人或轉得人負有回復財產原狀之義務,此對於該方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之保護未盡周全,非惟與前開增訂意旨旨趣有違,更有害於交易安全,應係立法者立法時因疏略而產生之法律漏洞。既有與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後,於有必要時命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財產權之同一基礎,應類推適用民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以填補該漏洞。是以,民法第1020條之1之立法設計,係為保護尚未具體發生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而設之特別規定,乃屬期待權之保護,本不以婚姻關係消滅為前提,合先敘明。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9年度重家上更一字第2號民事判決
按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但為履行道德上義務所為之相當贈與,不在此限。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以受益人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前條撤銷權,自夫或妻之一方知有撤銷原因時起,6個月間不行使,或自行為時起經過1年而消滅,民法第1020條之1、第1020條之2分別定有明文。又民法第1020條之2規定之法定期間係除斥期間,其時間經過,撤銷權即告消滅,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323號判決意旨參照。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2年度訴字第2870號民事判決
按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以受益人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民法第1020條之1第1項前段、第2項定有明文。是此二項規定撤銷權之行使,須具備下列要件:(1)應為夫或妻之無償或有償法律行為;(2)其法律行為係以婚後財產為標的;(3)其法律行為有害於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4)夫或妻於行為時明知有損於他方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受益人受益時亦明知其情事。
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家上字第339號民事判決
按民法第1020條之1第1項規定「夫或妻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婚後財產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但為履行道德上義務所為之相當贈與,不在此限。」其立法理由為:「修正後法定財產制第1030條之1雖賦予夫或妻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對雙方婚後剩餘財產之差額,有請求平均分配之權,惟如夫或妻之一方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所有之婚後財產為無償行為,致有害及法定財產制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如無防範之道,婚後剩餘財產差額分配容易落空。爰參酌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之精神,增訂本條。」又此條項沈委員智慧等91人之提案說明記載:「2.修正後法定財產制第1030條之1雖賦予夫或妻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對雙方婚後剩餘財產之差額,有請求平均分配之權。惟如夫或妻之一方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所有之婚後財產為無償行為,致有害及法定財產制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如無防範之道,婚後剩餘財產差額分配容易落空。爰參酌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之精神,增訂本條,於第1項明定夫或妻之一方未經他方同意,就其婚後財產所為無償行為有害於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者,他方得聲請法院撤銷之,俾使他方對惡意脫產行為有救濟之道。惟該無償行為如係為履行道德上義務所為之相當贈與,究與一般詐害行為有所不同,故予以明文排除。至於是否『相當』,留待法院依個案裁量。」另行政院、司法院之提案條文說明亦記載「修正後法定財產制第1030條之1雖賦予夫或妻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對雙方婚後剩餘財產之差額,有請求平均分配之權,惟如夫或妻之一方於婚姻關係存續中,就其所有之婚後財產為無償行為,致有害及法定財產制消滅後他方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時,不能無防範之道。爰參酌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之精神,增訂本條,於第1項明定夫或妻對他方之此種行為,得聲請法院撤銷,俾法定財產制消滅後,夫妻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得以真正落實。惟該無償行為如係履行道德上義務所為之相當贈與(例如想要孝敬父母而有所餽贈,或父母因年老生活困難而按月酌給生活費)究與一般詐害行為有所不同,且為免法律與道德發生齟齬,特予明文排除」(見本院卷第151至153頁),依此可知,民法第1020條之1之規定,係在防免夫妻之一方惡意脫產詐害另一方於法定財產制消滅後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之行為,即係以一方為了損害他方於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後之剩餘財產分配之請求權,所為惡意脫產或詐害之行為,為其規範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