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遺產.jpg

 

【死後爭產案】

甲居住台中,早年喪夫,獨自扶養四名子女成年,老大學業有成移民美國,老二結識外商高管遠嫁國外,老三長年在台北工作,甚少返家,甲只能跟小兒子一家人居住,小兒子雖然沒有飛黃騰達,但還算孝順,嗣後甲健康狀況惡化,深感時日無多,乃將登記在其名下之透天厝贈與給小兒子,10個月後,甲在小兒子一家人的陪伴下,安然離世。老大、老二、老三返家奔喪,得知甲將名下之透天厝贈與給小兒子,深感不公平,乃依民法第1148條之11項規定主張甲去世前二年之贈與仍然屬於遺產,要求小兒子交出來供大家分配,問老大、老二、老三之主張有無理由?


解說

本例題屬於實務上遺產糾紛常件案例,被繼承人去世前2年將名下之財產贈與繼承人,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雖視為遺產,需要納入遺產範圍核算遺產稅。另因民法第1148條規定將繼承制度改採全面限定繼承(概括繼承有限責任),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遺留之遺產,只要以繼承所得遺產為限度對於被繼承人之債權人負清償責任,立法者為平衡繼承人與被繼承人債權人之權益,於民法第1148條之11項規定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被繼承人債權人依此條規定主張權利,固無問題,然繼承人可否對受贈與之繼承人主張要將受贈之財產納入遺產?

 

關於此問題民法第1148條之1立法理由其實已經詳細說明:「

二、本次修正之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第二項已明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債權人之權益,宜明定該等財產視同所得遺產。惟若被繼承人生前所有贈與繼承人之財產均視為所得遺產,恐亦與民眾情感相違,且對繼承人亦有失公允。故為兼顧繼承人與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現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十五條規定,明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始視為其所得遺產,爰增訂第一項規定。

三、依第一項視為所得遺產之財產,如已移轉或滅失,則如何計算遺產價額,宜予明定,爰參考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第三項規定,增訂第二項,明定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

四、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本條第一項財產除屬於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應繼遺產,併予敘明。」

 

依民法第1148條之1立法理由說明可知,民法第1148條第1項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本條第一項財產除屬於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應繼遺產,故除非甲贈與小兒子是因為結婚、分居、營業之原因之特種贈與,老大、老二、老三才可以主張生前特種贈與之歸扣,否則不得依民法第1148條之11項之規定,要求小兒子將受贈之透天厝納入應繼財產計算。

 


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409號民事裁定參照。

查九十八年六月十日公布施行之民法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之一第一項固規定:「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惟本項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本條第一項財產除屬於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應繼遺產(本條立法理由參照)。原審未將上揭被上訴人自蘇義受贈所得之三百零一萬元計入應繼遺產中,於法尚無違誤。

 

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家上字第224號民事判決

按民法第1148條之1固規定:「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前項財產如已移轉或滅失,其價額,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惟其立法理由已載明:「二、本次修正之第1148條第2項已明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債權人之權益,宜明定該等財產視同所得遺產。惟若被繼承人生前所有贈與繼承人之財產均視為所得遺產,恐亦與民眾情感相違,且對繼承人亦有失公允。故為兼顧繼承人與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現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明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始視為其所得遺產,爰增訂第一項規定。三、依第一項視為所得遺產之財產,如已移轉或滅失,則如何計算遺產價額,宜予明定,爰參考第1173條第3項規定,增訂第2項,明定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四、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本條第一項財產除屬於第1173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1173條應繼遺產,併予敘明」等語,足見民法第1148條之1規定僅是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而依民法第1173條規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自被繼承人受贈之財產,應加入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所有之財產中為應繼遺產者,以因結婚、分居或營業而受贈者為限。游雅晴等3人既未舉證,亦無證據顯示游日光係因結婚、分居或營業而受贈62地號等4筆土地,則游日光抗辯其受贈部分並不視為其所得遺產,不計入其繼承之財產數額,自為可採。

 

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上字第1036號民事判決

按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前項財產如已移轉或滅失,其價額,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連帶責任,98610日修正及增訂之民法第1148條第1項、第2項、第1148條之11項、第2項、第1153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參酌增訂民法第1148條之1規定之立法理由略以:「為兼顧繼承人與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現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明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始視為其所得遺產。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本條第1項財產除屬於第1173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1173條應繼遺產」。可知98610日修正公布民法第1148條第2項規定後,繼承人原則上僅須以繼承取得之遺產清償繼承債務,修正後民法第1148條第2項、第1153條第1項所指「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係採取以遺產為限度之物的有限責任。依民法第1148條之11項規定,被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2年内贈與繼承人之財產雖視為其所得遺產,然該財產於繼承開始前已屬於受贈與之繼承人所有,而非為全體繼承人因繼承而公同共有,於繼承人間僅存在要否依民法第1173條歸扣價額之問題,自與民法第1148條第2項、第1153條第1項規定「因繼承所得遺產」性質不同,且民法第1148條之1之立法理由亦表明該條之用意係為了保護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並不計入民法第1173條應繼遺產,換言之,被繼承人繼承開始前2年内贈與繼承人之財產,若清償繼承債務完畢後仍有剩餘財產,該剩餘財產仍歸屬於該受贈與之繼承人,非由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益證民法第1148條之1所指被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2年内贈與繼承人之財產與民法第1148條第2項、第1153條第1項規定「因繼承所得遺產」並不相同。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7年度家上字第31號民事判決

按「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民法第1148條之11項定有明文,而該條增訂理由為:「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除屬於第1173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1173條應繼遺產」。是依民法第1148條之11項增訂理由,該條立法目的僅在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遺產之計算,故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除依民法第1173條所定係因結婚、分居或營業而受贈之情形,應予歸扣為應繼遺產外,其餘受贈情形並不計入應繼財產。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7年度抗字第39號民事裁定

按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前項財產如已移轉或滅失,其價額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民法第1148條、第1148條之1分別定有明文。次依民法第1148條之1立法理由謂:「本次修正之第1148條第2項已明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債權人之權益,宜明定該等財產視同所得遺產。惟若被繼承人生前所有贈與繼承人之財產均視為所得遺產,恐亦與民眾情感相違,且對繼承人亦有失公允。故為兼顧繼承人與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現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明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始視為其所得遺產,爰增訂第1項規定。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9年度家上字第33號民事判決

按「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民法第1148條之11項定有明文。而該條增訂理由為:「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除屬於第1173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1173條應繼遺產」。是依民法第1148條之11項增訂理由,該條立法目的僅在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遺產之計算,故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除依民法第1173條所定係因結婚、分居或營業而受贈之情形,應予歸扣為應繼遺產外,其餘受贈情形並不計入應繼財產。

 

 

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家上字第6號民事判決

「按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民法第1148條之1固有明文。但細繹該條之增訂立法理由揭櫫:「民法第1148條第2項已明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債權人之權益,宜明定該等財產視同所得遺產。惟若被繼承人生前所有贈與繼承人之財產均視為所得遺產,恐亦與民眾情感相違,且對繼承人亦有失公允。故為兼顧繼承人與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現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明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始視為其所得遺產」等語。可知該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肇源於同法第1148條第2項修正為:「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所由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故第1148條之11項財產除屬於第1173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1173條應繼遺產。上訴人主張上開林陞進贈與林炳煌之財產,應視為林陞進之遺產而予分割云云,難認有理。」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8年度家上字第56號民事判決

按「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民法第1148條之11項定有明文,而該條增訂理由為:「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除屬於第1173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1173條應繼遺產」。是依民法第1148條之11項增訂理由,該條立法目的僅在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遺產之計算,故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2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除依民法第1173條所定係因結婚、分居或營業而受贈之情形。

arrow
arrow

    stoon12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