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將含有微量甲基安非他命之液體,以電磁爐蒸煮之方式。加工製成稠狀或結晶狀甲基安非他命,問甲之行為是否構成製造毒品罪?
乙購買原料製造毒品,製造時已發生化學變化,惟尚未能供人體直接施用,問乙之行為是製造毒品既遂或未遂?
法律規定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規定;「(第1項)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刑者,得併科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下罰金。(第2項)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第3項)製造、運輸、販賣第三級毒品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第4項)製造、運輸、販賣第四級毒品者,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第5項)製造、運輸、販賣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以下罰金。(第6項)前五項之未遂犯罰之。」
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085號刑事判決
刑事法上所謂製造行為,乃指利用各種原、物料予以加工,製作成特定目的之產品。是凡在該特定目的完成前,所採取之一切人為措施,均屬之。其著手,當自為該特定目的,而於原、物料施加人工之際,即已開始。且由原、物料製造成毒品之成品,固有其一定之化學、物理變化及相應之步驟,然製造毒品行為並不以此為限,凡為製造毒品之目的,而於原、物料施以人為加工改製,即已著手於製造行為,不以原、物料已發生化學或物理變化為限。故將劣質毒品加工提高其純度,將液態毒品加工成固態,將粉末狀毒品依所需形狀、顏色、劑量加工成錠劑,或使潮濕之毒品乾燥化等,均應成立製造毒品罪。又上述關於「製造行為」之解釋,並未逾越法律條文之文義外延內涵,尚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015號刑事判決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立法目的,乃為規範麻醉藥品及影響精神物質,以防止其流用、濫用,因之於第二條明定該條例所稱毒品,係指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之麻醉藥品與其製品及影響精神物質與其製品。含有該等藥品、物質成分者,倘非可供施用,因無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可言,自非該條例所列管之毒品。故是否屬該規定所指之毒品,悉依是否可供施用為斷。製造毒品者,所完成含有該等藥品、物質成分之製品,倘尚未可供施用,即非屬該條例所列管之毒品,其製造毒品之行為固可認未達既遂而僅止於未遂;然若已可供施用,則不論品質良窳,因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之危險性,基於遏止毒品濫用以防制毒害之目的,自應認係毒品加以管制,其製造行為,即屬既遂。而甲基安非他命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列管之第二級毒品,係以鹽酸麻黃素為原料,先經鹵化反應程序製成氯假麻黃素,再經氫化反應程序而產生含有甲基安非他命成分之滷水(液態甲基安非他命),最後經純化結晶步驟,將生成之結晶物脫水風乾,而得高純度之固態甲基安非他命,故就整體製程而言,其氫化反應程序已產生含有甲基安非他命成分之滷水,至純化結晶步驟,僅係去其雜質並使之固化為結晶體,以提高純度及方便施用。又法務部調查局九十七年十一月七日調科壹字第0九七00四一七五八0號函示,該氫化反應程序所產生之滷水,經檢驗若含有甲基安非他命成分,應屬上開規定所指之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以一般施用該毒品之燒烤方式燒烤滷水,可使滷水中甲基安非他命成分揮發,是藉此方式施用甲基安非他命,尚屬可行,僅其中仍含有未純化、分離之化合物及重金屬等雜質,致燒烤時產生大量異味或臭味致影響施用等情,堪認含有甲基安非他命成分之滷水,已屆可施用之程度,縱其中猶含諸多雜質,品質欠佳,致施用者接受意願不高,亦不因此異其認定。原判決依憑法務部調查局鑑驗結果,以其附表二編號一所示之扣案物確含有甲基安非他命成分,因認上訴人製造甲基安非他命行為已達既遂程度,已於理由內詳加審酌論敘,經核於法無違。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4142號刑事判決
本件原判決撤銷第一審之科刑判決,改判仍論處上訴人許明智製造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罪,並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後,處有期徒刑3年7月,並為相關沒收之宣告。已詳敘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得心證理由。並對如何認定:毒品製造之既、未遂,就製造甲基安非他命而言,行為人於產製過程中,經異構化階段,既已產生含甲基安非他命成分之第二級毒品物質,縱富含雜質純度不佳,然係處於隨時可供萃取使用該毒品之狀態,不論該物品為液體或固體,仍應認製造第二級毒品之行為已達既遂。至於最後之純化階段,僅係去其雜質並使之固化為結晶體,以提高純度、品相及方便施用,如謂須俟純化成結晶體始為既遂,不但與甲基安非他命製造結果所呈現之化學反應狀態不合,且不足以遏阻毒品之擴散,達到刑罰之一般預防功能。本件查扣如原判決附表一所示器具之內含物質經鑑驗結果,已檢出含有甲基安非他命、安非他命、N,N-二甲基安非他命等成分,且外觀上已係晶體、粉末或液體等型態,該等晶體、粉末及液體既含有上述第二級毒品成分,表示已完成全部之化學反應,處於隨時可供萃取使用該毒品之狀態,應認製造第二級毒品之行為已達既遂階段,而與可否達成其實際上之目的(例如:供施用或販賣)無涉等情,何以係已該當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製造第二級毒品既遂罪等旨,亦已依據卷內資料予以論述及說明,於法尚無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