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積欠甲貨款,甲屢次催討,甲均置之不理,甲乃聲請假扣押,供擔保後聲請強制執行查封乙名下之房屋、土地、機器設備、存款,並提起給付貨款訴訟,訴訟中乙主張甲亦積欠其借款,並以借款債權抵銷對甲之貨款,經法院認定乙行使抵銷權為有理由,乃判決甲敗訴。判決確定後甲聲請撤銷假扣押裁定,乙因此主張收有損害,依民事訴訟法第531條規定,對甲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問乙之主張有無理由?
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530條規定:「假扣押之原因消滅、債權人受本案敗訴判決確定或其他命假扣押之情事變更者,債務人得聲請撤銷假扣押裁定(第1項)。第五百二十八條第三項、第四項之規定,於前項撤銷假扣押裁定準用之(第2項)。假扣押之裁定,債權人得聲請撤銷之(第3項)。第一項及前項聲請,向命假扣押之法院為之;如本案已繫屬者,向本案法院為之(第4項)。」
民事訴訟法第530條規定:「假扣押裁定因自始不當而撤銷,或因第五百二十九條第四項及第五百三十條第三項之規定而撤銷者,債權人應賠償債務人因假扣押或供擔保所受之損害(第1項)。假扣押所保全之請求已起訴者,法院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應依債務人之聲明,於本案判決內命債權人為前項之賠償。債務人未聲明者,應告以得為聲明(第2項)。」
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46號民事判決
1.按解釋法律應先依其文義,而後繼以論理解釋,必該規定存有漏洞,始須探求規範目的以為補充,不宜貿然逾越可能之文義,以確保法規範之安定性及預見可能性。又根據權力分立、功能最適及司法自制之觀點,國家對於法規範合理化之任務設計,原則上係由立法部門承擔首要責任,於相關法律中妥善調和社會多元價值之利益衝突。僅當個案適用之結果,兩造利益顯然失衡,而須司法者調整補漏外,所為價值判斷,應與立法者於形成空間範疇作成之裁量決定,趨向一致。民事訴訟法關於聲請撤銷假扣押裁定,原規定僅許債務人為之,且限於假扣押裁定係因自始不當或債權人不於法院所命期間內起訴而撤銷者,債務人方得就其因此所受之損害,請求債權人負無過失之法定賠償責任。為彌補債權人無明文可援之缺憾,民事訴訟法於57年修正全文時,特增訂第530條第3項規定,使債權人亦得聲請撤銷假扣押裁定;另為平衡雙方利益,同時於第531條(現行法同條第1項)明定假扣押裁定因債權人之聲請而撤銷者,應賠償債務人因假扣押或供擔保所受之損害,以示公允。顯見立法者將債權人納為聲請撤銷假扣押裁定主體之際,已依利益衡量之結果,一併課其負擔無過失之賠償責任。故除於個案適用時遇有顯然失衡之情形而須調整外,法院自應遵循作為裁判依據。尤以債權人之請求經本案確定判決否認,對於債務人因假扣押或供擔保所受之損害,更應負賠償責任,而不以債權人之故意或過失,或其聲請假扣押之行為有無不法或不當為要件。且債權人本可隨時聲請撤銷假扣押裁定,倘謂其於本案判決敗訴確定前為聲請,應負無過失之法定責任,而於本案判決敗訴確定後為聲請,僅須負行為不法或不當之故意或過失責任,寧非事理之平,亦非平衡保障債權人利益與防止債權人濫用之保全制度立法本意。
2.查被上訴人因參與系爭建案發生糾葛,對上訴人提起本案訴訟,並聲請第1次裁定獲准,而據以查封系爭房地,嗣被上訴人於本案敗訴確定後,聲請撤銷該裁定;而被上訴人聲請該裁定並未虛構原因債權,本案確定判決亦認被上訴人確對上訴人存有2,076萬1,940元債權,僅因上訴人予以抵銷或扣除而消滅等情,為原審認定之事實。則原審忽略本案確定判決因被上訴人對上訴人就同一建案亦負有債務,經抵銷及扣除後,始為被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似此情形,是否該當於顯然失衡而應予調整之情形,自有疑義。乃原審以被上訴人聲請第1次裁定尚未逸脫正當權利行使之範疇,為避免不當加重被上訴人責任,逕以目的性限縮而認上訴人不得依民事訴訟法第531條第1項規定請求被上訴人賠償損害,置上訴人之權益於不顧,所持法律見解,即有可議。3.倘本件就上訴人依民事訴訟法第531條第1項規定請求部分並無調整空間,則其是否因第1次裁定或供擔保而受有損害?所受損害與假扣押間有無責任範圍之因果關係各節,尚待原審進一步調查審認,本院即無從自為判決。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前揭部分違背法令,求予廢棄,非無理由,應發回由原法院更為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