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員甲為偵辦乙毒品交易案聲請檢察官丙向A法院聲請通訊監察書,經A法院核發後開始監聽乙,惟忘記依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5條第4項規定,每15日作成期中報告,嗣監聽到乙與丁、戊、己、庚、辛、壬、癸等人轉讓毒品、交易毒品、共同施用毒品海洛因及甲基安非他命之內容,警員甲依法聲請拘票、搜索票,拘提乙並搜索乙之住處、自小客車,並帶回警局製作筆錄,過程中甲乙為配合,自白販賣毒品、施用毒品,並在同意警員採尿送驗,警員甲提示通訊監察譯文,乙均坦承不諱。警員甲將乙移送地檢署,乙亦主動向檢察官丙自白販賣毒品、施用毒品,並主動說明通訊監察譯文中所無之犯罪過程、時間、毒品種類、重量、價格等等之犯罪事實,檢察官乃依法起訴乙。問乙可否主張上開證據均違反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3項規定,不得採為證據或其他用途,應判決無罪?
法律規定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18條之1第3項規定:「違反第五條、第六條或第七條規定進行監聽行為所取得之內容或所衍生之證據,於司法偵查、審判或其他程序中,均不得採為證據或其他用途,並依第十七條第二項規定予以銷燬。」
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4646號刑事判決
㈠依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下稱通保法)第5條第4項之規定,執行機關應於執行監聽期間內,每15日至少作成1次以上之報告書(下稱期中報告),說明監聽行為之進行情形,以及有無繼續執行監聽之需要;法官依據經驗法則、論理法則自由心證判斷後,發現有不應繼續執行監聽之情狀時,應撤銷原核發之通訊監察書。又違反通保法第5條、第6條或第7條規定進行監聽行為所取得之內容或所衍生之證據,於司法偵查、審判或其他程序中,均不得採為證據,同法第18條之1第3項亦有明文。然此項規定係源自英美法制中之毒樹果實原則,乃指對於偵查犯罪人員非法取得之證據,若僅禁止直接使用,不禁止其間接使用而取得之證據,無異等於邀誘執法人員以違反法律或侵害人權的方式取得證據,且其結果對被告之防禦權產生重大之不利益。然而,過度適用毒樹果實原則,會造成偵查犯罪人員一有非法行為,證據即永絕於世,無異承認犯罪追訴工作將因一次性的違法偵查而全面停擺。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毒樹果實原則,已透過判決先例,對於違法偵查作為後所衍生之合法取得證據,創設毒樹果實原則之例外法則,諸如「獨立來源」、「必然發現」、「稀釋原則」等,肯認其後續合法取得之證據具有證據能力,不受先前違法偵查行為之「毒素」影響。此一原則與例外之承認,目的在不准偵查犯罪人員利用非法行為取得優越地位(原則的適用),但也不使其處於較非法行為前更劣勢的地位(例外的適用)。亦即,偵查犯罪人員先前有違法之偵查作為,不當然代表不得再續行合法之犯罪偵查與追訴,亦不當然得認其後合法偵查所取得之證據,概為先前違法偵查之產物。此與我國刑事訴訟法上偵查,係指偵查機關知有犯罪嫌疑而開始調查,以發現及確定犯罪嫌疑人,並蒐集及保全犯罪證據之刑事程序,而所謂「知有犯罪嫌疑」之依據,不以「具有證據能力」之證據為限等旨相同。又所謂「稀釋原則」,乃偵查機關人員為違法取證後,依該證據之發現,陸續進行合法偵查作為所取得之證據,倘已稀釋或消除先前違法取證之違法性(即毒樹之毒性),後續取得之證據(果實),即不在禁止使用(禁食)之列。是以,於審酌偵查機關人員違法取證之情節(包含前後取證所適用之法律之規範目的及保護法益)、前後取證經過之時間長短、有無其他事實介入等事證,依個案情節為綜合判斷後,倘認先前違法取證之瑕疵已為稀釋或洗淨,則其後之取證應認具有證據能力,自其法律效果而言,即難再認係先前違法取證之衍生證據。從而,通保法第18條之1第3項之規定,亦應秉持其立法源由,而為其合目的性之解釋,始屬允當。
㈡卷查附表一編號1之通訊監察錄音譯文,執行監察之內政部警政署國道公路警察局警員,本應依通保法第5條第4項之規定,於民國108年3月12日之前作成並提出期中報告於法院,然遲至同年3月18日始提出於法院;附表一編號2、3、4、5通訊監察錄音譯文,本應於同年6月13日之前作成並提出期中報告於法院,惟遲於同年6月14日才提出於法院,已違反通保法第5條第4項規定於執行監聽期間內,每15日至少作成1次以上之期中報告,提出於法院審查有無繼續執行通訊監察之義務,嗣於108年6月23日,警員持檢察官核發之拘票及法院核發之搜索票,合法拘提黃0豊,並搜索黃0豊居處,查扣附表二所示毒品海洛因等物,警員再依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2、第95條第1項、提審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告知黃0豊涉犯罪名及相關權利(下稱罪名及相關權利)後,黃0豊自白施用甲基安非他命,並同意警員採尿送驗,於警員提示數則通訊監察錄音譯文詢其對話之人,及其目的與內容為何時,黃0豊自白附表一編號1、4之通訊監察錄音譯文,係其販賣甲基安非他命予李0揚、李0賢,附表一編號5之通訊監察錄音譯文,係其與湯0宏共同販賣甲基安非他命予李0賢,至於附表一編號3有無販賣甲基安非他命予李0賢部分,黃0豊供稱其已忘記有無交易;警員另持檢察官核發之拘票,於同年月23日、24日拘提另案被告李0賢、李0揚、番0斌到案,經警員告知罪名及相關權利後,李0賢、李國揚、番能斌均自白施用毒品,經警員提示數則通訊監察錄音譯文詢其對話何人及對話何意時,李0賢供述附表一編號3、4、5係向黃0豊購買甲基安非他命施用,其中附表一編號4、5係由湯0宏出面完成交易;李0揚供稱附表一編號1是其向黃0豊購買甲基安非他命;番0斌供稱附表一編號2為其向黃0豊購買甲基安非他命,其餘通訊監察錄音譯文內容,李0賢、李0揚、番0斌或表示忘記對話內容是談什麼,或表示未向黃0豊購買毒品,其後於同年月24日,黃0豊、李0賢、李0揚、番0斌經警移送檢察署,檢察官分別告以罪名及相關權利後,李0賢、李0揚、番0斌再度自白施用甲基安非他命,且於檢察官提示附表一所示通訊監察錄音譯文前,其等均已供稱施用毒品之來源為黃0豊,及其等與黃0豊聯繫購毒之方式,其後檢察官始提示附表一各該編號通訊監察錄音譯文訊問,其等皆進一步供明向黃0豊購買甲基安非他命之交易細節,檢察官復依刑事訴訟法第181條、第186條第1項前段、第187條、第188條之證人訊問程序規定,以李0賢、李0揚、番0斌為證人身分訊問,其等於具結後亦均證稱所供向黃0豊購買甲基安非他命之情屬實,且與黃0豊無恩怨仇恨,沒有誣陷黃0豊等語,於原審李0賢亦證稱其向黃0豊購買甲基安非他命等語;黃0豊部分於檢察官訊問時,除再度自白施用甲基安非他命外,並於檢察官提示上開譯文前,自白販賣甲基安非他命予李0揚、番0斌、李0賢,及與湯0宏共同販賣甲基安非他命予李0賢,提示上述譯文完畢後,再自白每販賣1公克甲基安非他命其約可賺取新臺幣1千元,復為認罪之表示,檢察官起訴後,黃0豊於第一審、原審審理中,對本件之犯罪事實始終自白犯罪。是就案件偵辦歷程而言,本件偵查中合法拘提及詢(訊)問,雖難認非由本件通訊監察所得內容而衍生,惟警員逾期提出期中報告之日數約1日至10日之間,而非於通訊監察期間全然未提出供法院審查,又附表一各編號通訊監察錄音譯文內容甚為簡短,內容皆未提及毒品交易種類之暗語,僅以「一個」、「半個」及張數多寡等內容暗示交易,用語顯較模糊,是警員主、客觀違反提出期中報告之義務(不作為)而侵犯黃名豊及與其通話之人之通訊自由及隱私之合理期待,就其不作為而違反規範目的及保護法益而言,違法情節尚屬輕微,又警員不作為違反提出義務之時日(2月11日、3月12日、6月13日),距離檢察官合法訊問時(6月24日),為時已久,而警員合法拘提、詢問黃0豊、李0賢、李0揚、番0斌時,其等對通訊監察錄音譯文或稱係甲基安非他命交易,或稱非關毒品交易,或稱表示忘記等語,堪認其等供述均出於任意性,其後於檢察官合法訊問時,其等於檢察官尚未提示附表一編號1至5之通訊監察錄音譯文,即均供出本件甲基安非他命之交易事實,之後對於通訊監察錄音譯文之詢答,其等供明交易毒品之種類、價額、地點等構成要件事實,較之通訊監察錄音譯文內容更顯為明確;李0賢、李0揚、番0斌並均具結以擔保其等所述屬實,並無非任意性證述之疑問,黃0豊則於原審另供明其於警詢、偵訊、第一審所述都實在,無非法取供之情形(原審卷第326頁)。是參以上述合法詢問、訊問、任意性及細節性之供述及證述、具結擔保所證屬實等事實之介入,當認本件警員逾期提出期中報告之違法性,至遲於檢察官訊問取得黃0豊之自白、李0賢、李0揚、番0斌之供證內容時,已經稀釋、洗淨,業無警員違反通保法第5條第4項規定之「毒素」,其等於偵訊中之供證資料,當認非同法第18條之1第3項所指禁止使用之衍生證據,自具有證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