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任職乙銀行,乙銀行提供員工撫卹存款之優惠存款方案,甲乃邀集親友丙投資該優惠存款,取得遠高於一般存款、定存之利息。嗣甲挪用丙之款項無法回補,丙提出刑事告訴,經檢察官起訴違反銀行法第125條之2第1項後段之背信罪。問丙可否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規定請求乙銀行應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
法律規定
民法第188條規定:「受僱人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由僱用人與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選任受僱人及監督其職務之執行,已盡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僱用人不負賠償責任(第1項)。如被害人依前項但書之規定,不能受損害賠償時,法院因其聲請,得斟酌僱用人與被害人之經濟狀況,令僱用人為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第2項)。僱用人賠償損害時,對於為侵權行為之受僱人,有求償權(第3項)。」
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611號民事判決
原審以:沈0鈴自95年間起受僱於日0銀行,從擔任業務高專升任為業務資深經理,負責銷售金融商品及客戶理財業務。姜0雪據為其投資系爭基金而交付6,877萬元予沈0鈴之投資基金餘額證明單,僅為影本,為日0銀行等5人否認真正,其未提出正本以供核對,自難遽信。況依姜0雪經第一審為當事人訊問之陳述,可知其對投資基金等金融商品之運作,有正常投資人之基本認識,其所述系爭基金為保本型基金而投資一節,倘若屬實,亦應在確認交付本金無虧空或確有存入其投資帳戶之前提下,始有信賴該基金將來會保本獲利之可能。且姜0雪自承於100年8月至105年4月之投資期間,其投資帳戶存摺除於103年11月至104年11月間交由沈0鈴保管外,餘皆由其自行保管,印章亦於有交易時交付沈0鈴使用,至少有1張提款卡從未離身,其應能自由提領其投資帳戶之款項使用,不可能在長達5年之投資期間,未曾補摺核對。惟稽諸姜0雪於105年7月10日自書狀之內容,其於投資期間已留意沈0鈴交付利息支付明細所載餘額低於資金,有多筆資金出入,甚至扣款不正常之情形,佐以其自陳每月有龐大支出,未能提出相對應之財力證明,竟持續投注累計高達數千萬元投資系爭基金,復否認與沈0鈴有約定或收取任何獲利,其所述投資過程悖於經驗法則,與一般人理性投資操作模式不符,亦有可議。此外,檢察官以沈0鈴自100年間至105年2月間,在日0銀行新營分行辦公室內,利用該銀行資源及其理財專員之職務身分,向姜0雪佯以購買員工撫卹存款之投資方式,挪用客戶之投資款項(包含帳戶內現金、帳戶外取得現金或投資優惠利息滾入原本數額),直接轉入或先轉至沈0元等3人及其他客戶之帳戶,再轉入他人或姜0雪之帳戶內,違反銀行法等罪嫌而提起公訴,嗣經原法院刑事庭108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399號(下稱刑案二審)認沈0鈴犯銀行法第125條之2第1項後段之背信罪,改判有期徒刑10年(尚未確定)。則姜0雪所述投資系爭基金一節,不足採信。次查沈0鈴於刑案偵查中提出103年11月28日至104年11月30日利息支付明細,有反覆資金進出,並規律落在每月5日、15日、25日或相近日期;而檢察官依卷證資料整理姜0雪投資帳戶之「挪用」及「回補」總金額,其中存入款項之時間亦在每月5日、15日、25日前後,且回存金額與以投資基金餘額證明單之餘額為本金計算之1%,誤差僅在百元之間,其後持續有相同款項回流姜0雪之投資帳戶,核與沈0鈴所辯每月配息3次等情相符,堪認沈0鈴係邀姜0雪投資員工撫卹存款。觀之沈0鈴所提員工優惠帳戶証明單於105年2月29日之餘額為5,932萬元,其於刑案二審供承自105年3月1日起至105年5月16日止轉出330萬5,760元,挪用5,932萬元及330萬5,760元,並經刑案二審判決認定如其附表一編號16所示共計6,262萬5,760元(59,320,000+3,305,760),即原判決附表1、2所示。另依沈0鈴偽造之「要保人姜0雪」、「被保險人姜0雪」、員工及家屬嚴守保密原則之員工優惠帳戶証明單於104年11月30日、12月31日、105年2月29日之餘額,依序更正為5,749萬元、5,849萬元、5,932萬元,可見其向姜0雪佯以收取兼有員工及家屬儲蓄險性質之存款為名義參與投資,上開5,932萬元為沈0鈴累計收取之款項,姜0雪於到期並未現實取回本金,而以該本金加入利息續為投資,沈0鈴既僅保留員工優惠帳戶証明單,顯經其確認核對,其上所載金額縱包含姜0雪交付之現金及沈0鈴依約給付利息再滾入原本之數額,亦為其挪用之金額。而沈0鈴回補至姜0雪投資帳戶之金額,經刑案二審判決認定如其附表一編號16所示共計5,610萬9,990元,即原判決附表1、2所示。則沈0鈴挪用及回補之差額為651萬5,770元(62,625,760-56,109,990),即為姜0雪所受之損害。準此,沈0鈴因違反銀行法,致姜0雪受有651萬5,770元之損害,姜0雪依民法第184條第2項前段規定,請求沈0鈴賠償,洵屬有據。又沈0鈴於前揭時地,利用僱用人日盛銀行給予職務上之機會,為前開不法行為,姜0雪則係正當信賴沈0執行與職務關聯之行為,而與之交易,自得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日0銀行與沈0鈴連帶負賠償責任。再依社會一般觀念,沈0鈴前開不法行為,應為日0銀行事先所得預見,不能以沈0鈴已簽立自律條款,即可不透過內部監控制度加以防範,日0銀行復未再舉證其選任、監督沈0鈴職務之執行,已盡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其抗辯不負賠償責任,要無可採。至姜0雪雖在網銀申請書上簽名,惟主張:沈0鈴臨櫃以關懷客戶問卷為由,要求伊在該文件簽名,其餘文字皆非伊填寫,沈0鈴未告知有幫伊辦理網銀,僅沈0鈴知悉帳號及密碼等語。衡以沈0鈴之犯罪型態,係擅以客戶網銀之帳號及密碼,冒名製作財產權之變更紀錄,或利用保管客戶存摺、印章之機會,或冒用客戶名義申購保險等方式,挪用客戶之款項,轉入他人或客戶自身帳戶內,以支付客戶本金或定期、不定期回補利息或彌補其他客戶長期投資虧損。因尚無明確證據可認姜0雪向沈0鈴告知網銀密碼,且姜0雪投資帳戶之存摺僅交由沈0鈴保管約1年,不能認該行為助成損害之發生或擴大,日0銀行抗辯姜0雪與有過失,亦非可採。至王0安當時為沈0鈴胞妹之男友,朱0連為沈0鈴母親之友人,沈0元為沈0鈴之父,渠等3人因與沈0鈴有親友關係,基於信任而出借帳戶予沈0鈴,再受沈0鈴指示代為存提款,並未明顯悖於常情,渠等亦不知沈0鈴與刑案其他被害人之關係,難認提供帳戶之行為,有使沈0鈴為不法用途之認識,且王0安、朱0連涉嫌犯罪部分,經檢察官處分不起訴,經更名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處分駁回聲請再議,復經法院裁定駁回聲請交付審判,均同此認定。姜0雪未能證明沈0元等3人有與沈0鈴為共同侵權之故意或過失或幫助之侵害行為,其依民法第185條規定請求沈0元等3人連帶負侵權行為責任,不應准許,為其心證之所由得。爰廢棄第一審所為姜翠雪部分敗訴之判決,改判命沈宜鈴等2人連帶給付651萬5,770元本息,駁回姜0雪其餘上訴。
關於廢棄發回(即姜翠雪請求沈宜鈴等2人連帶給付6,877萬元本息)部分:
查姜0雪就所提出之「投資基金餘額證明單」影本,已於106年4月7日第一審言詞辯論期日提出其「原本」供法院核對,經法院交由日0銀行等5人閱後發還姜0雪,有卷附筆錄可稽(見一審卷㈠64頁)。原審不察,竟謂該投資基金餘額證明單僅為「影本」,姜0雪未提出正本以供核對,即遽否採,不無可議。次查原審一方面謂該投資基金餘額證明單影本不能遽信(見原判決6頁),另一方面以該證明單影本為據,按其上餘額為本金計算之1%,與沈0鈴回存姜0雪投資帳戶之金額相較,認誤差僅在百元之間,其後持續有相同款項回流該等帳戶,即謂沈0鈴每月配息3次予姜0雪,係邀姜0雪投資員工撫卹存款,並非系爭基金(見原判決10、11頁),亦有判決理由前後矛盾之違法。復查姜0雪、日0銀行對於沈0鈴提出之員工優惠帳戶証明單,均否認其真正(見一審卷㈠208頁,原審卷㈡291頁),原審謂該証明單係沈0鈴所偽造(見原判決12、13頁),且所援用之刑案二審判決亦認該証明單係沈0鈴所偽造(見刑案二審電子卷㈦255、256頁),竟據之計算沈0鈴挪用姜0雪之投資款(見原判決13頁及其附表2),並有未合。再按僱用人藉使用受僱人而擴張其活動範圍,並享受其利益。就受僱人執行職務之範圍,或所執行者適法與否,恆非與其交易之第三人所能分辨,為保護交易之安全,如受僱人之行為在客觀上具備執行職務之外觀,而侵害第三人之權利時,僱用人固應依民法第188條第1項規定與受僱人負連帶賠償責任。然若於客觀上並不具備受僱人執行職務之外觀,或係受僱人個人之犯罪行為而與執行職務無關,自無命僱用人負賠償責任之理。查沈0鈴係邀姜0雪投資員工撫卹存款,每月按投資本金配息3%,為原審認定之事實。稽諸該投資標的名稱外觀,一般人可輕易辨明投資者僅限於日0銀行之員工。而沈0鈴抗辯:伊有告訴姜0雪,系爭投資是員工親屬始能優惠,其非員工,伊幫其申請員工,但要保密等語(見一審卷㈢120頁),似見姜0雪明知其非日0銀行員工,竟因沈0鈴之邀集,即能秘密投資名實不符之員工撫卹存款,並獲取高額配息。能否謂姜0雪上開投資行為,仍屬沈0鈴執行職務之範圍而受保護?洵非無疑。此外,日0銀行於各存戶存摺內頁特別加註「如將存摺、印鑑交由他人保管,可能蒙受財務損失之風險。本行基於法令規範,嚴禁行員代客保管存摺、印鑑……,為了維護您的權益,請自行妥善保管」之警語(見外放第864號偵查影卷㈡28頁)。乃姜0雪竟將其存摺保存於沈0鈴處,印章亦於交易時交付沈宜鈴使用(見一審卷㈠69頁反面、209頁正面),並在網銀申請書上簽名,任由沈0鈴取得其網銀密碼操作其帳戶款項(見一審卷㈢113頁反面,卷㈡215頁反面,外放第864號偵查影卷㈢36頁)。果爾,沈0鈴受姜0雪委託保管存摺、印章及使用其網銀密碼,客觀上能否謂係執行日0銀行職務之行為?非無研求之餘地。原審未遑細究,徒以上述理由,逕認日0銀行應負僱用人之連帶責任、姜0雪並未與有過失,爰為沈0鈴等2人不利之判決,殊嫌速斷。上訴論旨,各自指摘原判決上開關其敗訴部分違背法令,求予廢棄,非無理由。